来源:《新清华》第2059期
赵小凡 1987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高中毕业于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2005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获环境工程专业理学学士学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201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高等奖学金,在该校农业与资源经济系攻读博士生课程。曾任世界资源研究所可持续能源研究员,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分析师。现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的环境与节能政策。
在2016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中,来自公共管理学院的赵小凡引人注目。她是一位“妈妈博士生”。
加入清华前,赵小凡连续获得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学士、硕士学位,通过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资格考试。然而一年后,赵小凡做出了一个在别人看来有点冒险的决定——退学伯克利,回国发展。
选择
我是一个很“任性”的人,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从斯坦福到伯克利、再到清华,从环境工程到农业与资源经济、再到环境政策,赵小凡做了一个又一个选择,尽管专业横跨工科、经济、政策多个领域,但她始终走得充实而坚定。
2011年离开伯克利时,周围人都笑她傻,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离开?但赵小凡笑言自己如果不那么“傻”,人生轨迹就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而她相信现在的自己更快乐。
“在伯克利学习了一年后,我发现自己对所学习的方向并不感兴趣,虽然学的很不错,却感受不到真正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我一直相信,只有从事热爱的事业,才能有持久的动力。”赵小凡说。
做选择不是一件易事,赵小凡坦言自己是一个很“任性”的人。“从小父母的意见只是参考,最终做决策的肯定是我自己。我觉得自己的路就是要自己走,听了别人的,将来你可能会后悔。如果是你自己做的决策的话,就没什么可后悔的。”
其实,早在2002年初中毕业时,赵小凡就做了一回“任性”的选择。当时她以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被保送到浦东地区最好的一所重点高中,然而就在那年,平和学校首次探索开设了国际课程项目——学生接受外教教学,不参加高考,而是选择申请海外名校。这在当时上海的非国际学校圈中尚属于首次,对于赵小凡来说,选择留在平和学校就意味着放弃高考,出国深造。“这还是有风险的,按照我当时的成绩,三年后高考,去一所国内顶尖的985大学问题不大,可是申请海外高校,变数就多了。”但是赵小凡主意已定,希望能走出国门看看世界。
就这样,15岁的赵小凡便冒险成为了上海第一批为数不多的读国际课程的大陆学生,三年后,她如愿以偿进入斯坦福大学,去追求自己年少时想改善祖国环境质量的梦想。在斯坦福学习期间,赵小凡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2009年5月,她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工学院本科生最高荣誉——弗雷德里克特曼奖。
然而,赵小凡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有着长远目标的人,她更喜欢给自己定一个较符合实际的中期目标。“很多时候计划不如变化快,人的兴趣也都是会有所变化的,没必要束缚自己、患得患失。我一直觉得有舍才能有得,人年轻就要不怕犯错,要允许自己去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这样你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所喜欢的和擅长的。”赵小凡说。
谈学术
做中国的政策研究,终究要回归到中国的土地上
常有人问赵小凡,为什么不在美国读环境或者能源政策方向的博士而选择回到中国呢?
“既然是做中国的政策研究,终究要回归到中国的土地上。否则做的研究永远无法’接地气’。”——这是赵小凡给出的答案。
2010年,中国低碳事业正在蓬勃起步,赵小凡认为,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投身到祖国的低碳发展热潮当中,一定可以见证各行各业很多鲜活的案例。如果留在美国,她很难有这些实地调研的机会,更不可能有与中国低碳领域的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面对面交流、甚至一起从事课题研究的机会。
回到国内,赵小凡偶然听说清华公管学院的齐晔教授在招收研究助理。得知齐老师的方向契合自己的兴趣点,她便选择加入了齐晔领导的气候政策研究中心,跟随他工作了两年。在此期间,赵小凡参与撰写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低碳发展报告》。她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土壤”——分析与评估中国的低碳发展政策才是她真正的研究兴趣所在。
于是,2013年9月,赵小凡重起炉灶,在公管学院跟随齐晔开始了第二次博生涯。
与其他博士生读博之初就急于发表论文不同,赵小凡在研究的起始阶段似乎有些“慢”。她选择深入调研多家地方政府节能主管部门,走访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几十家企业,不慌不忙地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并且尽量对调研对象进行连续多年的跟踪研究。这个过程很辛苦,从2013年读博到去年生孩子前,赵小凡只休过一次假。
尽管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是渐渐地,她的这些稳扎稳打的前期工作逐渐显现出成效。从成果上来看,她并不“慢”——6篇论文先后发表在sci/ssci收录期刊上,其中3篇赵小凡都是第一作者。这些论文是节能政策领域少有的基于一手调研的实证研究。2014年赵小凡发表在《建筑节能》期刊的论文更成为管科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基于对十余家企业的多案例比较研究。赵小凡后来又发表一篇关于工业企业节能量目标考核与计算的文章。她的调研结果显示,用节能量作为企业节能的考核指标存在四大重要弊端,因此建议尽快以能耗总量和强度的双控指标替代现有的节能量目标。“倘若不是深入这些企业获取数据,我是永远无法做出这样的分析和判断的”。赵小凡说。
谈家庭
丈夫给了我很多帮助,我要给儿子做好榜样
科研上饶有建树的赵小凡更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回国以后,在她所在的课题组,赵小凡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也是她当时的大师兄。两个年轻人学术背景相似,都是从环境工程到公共管理,原本共同语言就多,又长时间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工作,一起为中国的环境事业作努力,很快两人走到了一起。
在赵小凡眼里,自己的先生无疑是“宅男”一枚,两人在学校里碰面最多的机会就是吃饭。但这位宅男对她做学问却帮助很多,“他毕竟先读了博士,研究的经验也更多一点,所以我有什么问题会先问他,让他提提意见。” 赵小凡说,她觉得丈夫提的意见都还是挺中肯、挺受用的,“文章投出去,很多时候审稿人的意见和丈夫提的意见一样。”
2016年9月,赵小凡的孩子出生了,她正式升级为“博士妈妈”,在幸福甜蜜中开始迎接人生前所未有的忙碌和压力。兼顾好学业和家庭并非易事,但赵小凡笑言平衡好这一切,自己才会变得更坚强。她说,人生是很多面的,会同时担任很多角色。“虽然扮演更多角色也意味着你会承担更多责任,但这同时也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幸福感,激励你在学业上更加努力。”事实上,即使在去年4月,挺着大肚子的赵小凡还在坚持外出调研,就为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成为一位母亲也让赵小凡有了更多的责任感,“成了孩子的母亲,会觉得这个生命是那么的幼小,那么的需要你、依赖你,你就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来。”在赵小凡看来,母亲能够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言传身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身教更胜于言传”,赵小凡想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坚持工作、勤奋努力,给儿子做好榜样。
特奖答辩的时候,赵小凡说博士期间要“写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生一个健康的孩子。”这大概是这位特奖“博士妈妈”心中最单纯质朴的想法。如今,赵小凡也正在这条路上努力前行,在事业、学业和家庭的平衡中完成一名优秀女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