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主办,《公共管理评论》协办的第一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青年学者论坛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过勇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政策和国际事务学院罗杰·斯托(roger r. stough)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绍光教授、《公共管理评论》主编巫永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副教授在论坛作主题发言。论坛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谢矜主持。
图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谢矜主持。
过勇在致辞中表示,人才培养是清华公管最重要的使命,培养学术人才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在学院十七年历史当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遍及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学术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科研单位的骨干。学院一直在考虑搭建一个联络各校友的平台,让大家交流思想、讨论学术。公共管理青年论坛便是这样一个平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本次论坛以“国家治理创新”为主题,希望大家聚焦于这一主题,产生更多的成果。过勇最后对本次论坛的联合主办单位国家治理研究院和支持期刊《公共管理评论》表示感谢。
图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过勇教授致辞。
罗杰·斯托(roger r. stough)以《the innov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system construction》为题,比较了中国与美国的治理模型,探讨了创新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罗杰·斯托重点从“试点”角度出发提出了对国家治理的认识,他认为,治理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在中国,试点作为嵌入中国国家结构的重要因素,对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供了巨大激励,这也是中国总能从地方获取好的创新经验的秘诀之所在。
图为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政府政策和国际事务学院罗杰·斯托(roger r. stough)教授作主题报告。
薛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为题,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分享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超越物质的需要,这个跟我们公共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除此之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一系列需要公共管理学科研究者、教育者去关注的基础性问题,包括学科架构问题、人才培养问题与学术研究问题。基于此要进一步加强公共管理学术共同体的建设。薛澜表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对公共管理研究者来说是最好的历史机遇。希望大家以论坛为平台,为实现公共管理学科目标,作出清华公管人应有的贡献。
图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作主题报告。
王绍光以《治理研究正本清源》为题,梳理了治理的概念。王绍光教授认为治理研究成为热点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发达国家在19世纪之后因支出社会福利导致财政危机和民主危机,因此被迫寻找新的出路;第二是发展中国家在八十年代几乎没有经济增长,因此有人提出“发展中国家政府是无能政府”,对于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个原因是全球化,它使各种理论和先进知识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但这三个原因也导致国内对于治理研究的盲从。我们应该回到治理的原义,治理是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途径、能力,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
图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绍光教授作主题报告。
巫永平以《顶层设计与国家治理》为题,认为治理理论涉及两个概念:顶层设计与国家治理。中国的国家治理与西方不同,要处理好我们的国家治理跟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体系现代化。这是对于国家顶层制度的设计,是一次自我变革、自我革新,涉及国家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三个领域。这对我们学术界也提出了新要求。
图为《公共管理评论》主编巫永平教授作主题发言。
张强以《治理演进的中国路径》为题,认为灾害已经成为世界发展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在治理背景下,如何去应对灾害,决定着一国治理能力与水平。通过对1949-2016年灾害管理政策的计量研究,他认为,中国灾害治理路径已经从农业为重、经济为先、能力为轴转向治理为核。中国不仅要解决新时代灾害治理面临的动态的矛盾,同时也要利用南南合作、一带一路,为世界传播中国解决矛盾问题的新经验。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副教授在论坛作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包括四个分论坛,主题分别聚焦政府治理与机制创新、区域治理与城乡发展、社会治理与公民参与、中国发展与全球治理等领域。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升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吕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詹承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薛二勇教授、国家行政学院胡颖廉副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葛天任助理教授等近30位院友发表了专题演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永恒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亚华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邢宇宙助理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宇飞副研究员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分论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庆国教授、于永达教授、王有强教授、朱旭峰教授、刘志林副教授、张严冰副教授、蒙克助理教授出席论坛并作精彩点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彭宗超教授做最后的总结发言。
彭宗超说,这次论坛举办的非常成功。学院非常期待能够为学术型院友和实践型院友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更令人高兴的是参会发言的院友带着优秀的科研成果回归公管,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彭宗超用四句话概括此次论坛:公心走天下,共融谋发展,治理重实效,理论永创新。
图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彭宗超教授总结发言。
本次论坛,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7周年院庆为契机,整合公共管理学院院友资源,特别是中青年学者,同时激发在校学生的学术兴趣,提升研究能力。论坛围绕“国家治理创新”,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次论坛共有6名硕士院友,8名mpa院友,16名博士院友,33名博士后院友报名参加,其中26名院友分别作专题发言。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主办,并得到《公共管理评论》的大力支持。
论坛背景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是中国逐渐实现现代化的近四十年。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但是中国目标,而且是一个世界性任务。国家治理创新不但是中国面临的挑战,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本次论坛围绕“国家治理创新”这一主题,邀请各高校、科研单位校友展开学术研讨,旨在推动学术研究、实践创新、政策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公管力量。
供稿:院友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