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2018清华农村研究博士生论坛”举行,主题为“中国农村改革40年: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研院”)主办,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农研院院长陈锡文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陈锡文发表演讲 侯晓军 摄
陈锡文作了题为“制度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主旨演讲。他指出,良好的制度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障,更是中国乡村振兴的基石。他认为,农村改革40年来,中国农民在制度方面为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三大贡献:一是创造性地运用产权制度理论,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二是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创造性地探索;三是在农产品生产和交易中引入了市场机制,激活了农村发展的活力。他强调,要从国家发展的制度层面,总结农村改革40年的成就和经验。下一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认真探索如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他希望青年学者们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加深入具体地研究和探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问题,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王亚华主持论坛总结暨颁奖仪式 侯晓军 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农研院副院长王亚华主持论坛总结暨颁奖仪式。他表示,举行论坛的宗旨,是希望为全国涉农领域的优秀博士生和博士后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创新能力。欢迎优秀人才来农研院开展博士后研究。
何宇鹏作论坛总结 侯晓军 摄
农研院副院长何宇鹏作论坛总结。他介绍了论坛开办的目的,回顾了论坛开展情况,总结了论坛的收获。他表示,本届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专家点评精彩,论文质量明显提高,相信同学们很有收获,他还对同学们的成长和成才提出了殷切期望。
专家代表刘红岩发言 侯晓军 摄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刘红岩作为专家代表发言。她表示,本届论坛论文主题鲜明,研究问题涉及面广,征文质量较高,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她鼓励青年博士生们继续保持对“三农”的关怀与情怀,并在研究的精深度、厚重度、敏感度与持久度方面下足功夫,为“三农”发展贡献力量。
分论坛现场 侯晓军 摄
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50位博士生代表围绕“三农”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分别在“乡村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村环境”“精准扶贫”“农民增收与农村改革”四个分论坛进行了论文宣讲。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主任金书秦,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王晓莉、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刘红岩、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瑞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讲师王海侠,以及农研院博士后王瑜、武舜臣、胡凌啸作为点评专家,对博士生宣讲论文从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深度和规范性、数据处理、模型构建等多方面做出细致和专业的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多位专家作分论坛点评 候晓军 摄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博士生原贺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16级博士生徐明强作为博士生代表发言。他们代表参会的博士生感谢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提供的博士生论坛这个学术交流平台,给予青年研究者们更宽的视野、更高的角度与更足的信心。他们表示一定会利用好这个平台,深化研究,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博士生代表发言 侯晓军 摄
论坛最后,农研院专职副院长魏唯揭晓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制度的可信度分析:理论与实证》《推进乡村振兴,社会组织的嵌入治理何以有效?——基于江西省x市乡镇商会的分析》《气象指数保险是合适的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吗?——基于可保性的视角分析》《贫困村识别的基层治理理性解构——以中原m县为例》《家庭支持对农民创业动机的影响研究——基于人缘关系调节的视角》《差序治理、政府介入与农地流转合约选择》6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陈锡文为获奖学生颁奖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魏唯宣读获奖名单 侯晓军 摄
陈锡文与获奖博士生合影 侯晓军 摄
全国44所高校的博士生代表,“清华农村研究博士论文奖学金”部分获得者,京内高校及涉农研究机构的博士后、研究生,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现场 候晓军 摄
“清华农村研究博士生论坛”旨在为全国涉农领域的优秀博士生、博士后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创新能力。迄今为止已举办四届,入围论文105篇,涵盖“三农”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
供稿:农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