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主办的“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主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会议邀请到多位学术界的重要学者围绕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展开深入交流。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发表致辞。胡鞍钢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如何体现中国特色方面,他又进一步强调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胡鞍钢指出,国情研究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以及国际竞争性,国情研究院长期以来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与公共政策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积极推进智库建设,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为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做出有益的探索。
胡鞍钢发表致辞
上午的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主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代表国情研究院团队作题为“探索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为例”的主题发言。周绍杰介绍了胡鞍钢教授带领下的国情研究团队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上的探索以及科研成果。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研究团队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包括以五年规划、中长期研究(2020-2050年)为代表的综合性战略性研究,以绿色发展、人口与就业、民生政策等为代表性的重大专题研究以及围绕历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政治经济史论研究,开展了持续性研究。研究团队坚持问题导向与战略导向相结合,形成了跨多学科的兼具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周绍杰对国情研究院团队开展国情研究总结了六点经验:一是要坚持“知识报国、知识为民、知识为人类”的学术定位与理念;二是要坚持“国情、国力、国策”为研究主线,做到科学诊断国情、系统分析国力与创新决策知识;三是要坚持“学术为基”,把国情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四是要坚持综合的研究视角;五是要坚持多样化研究成果展示;六是要坚持学术研究、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机构建设理念。
周绍杰代表国情研究院团队作主题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作题为“投入产出表在区域分析中的若干应用”的主题发言。基于1987-201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李善同探讨了中国产业空间布局演变。产业空间布局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环境与安全大局,特别是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分布和变化。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分析,李善同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变化以及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重心转移的特征,并对政策制定提出了建议。李善同指出,应当根据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重心迁移的规律,分类施策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李善同根据需求来源提出测度“双循环”格局的四分法,并利用1987-201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数据,系统地刻画了长期以来中国双循环的发展现状和空间格局,并探究了其驱动因素以及双循环之间的互动。为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事实依据和政策建议。
李善同作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肖贵清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整体性”的主题发言。肖贵清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改造、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探索,特别是毛泽东时代对国情研究的贡献。他指出,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放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视野中研究,放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研究,放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研究,放在“两个大局”这一时代背景下去研究。肖贵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并对中国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进行了分析。最后,他还强调了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并期待国情研究院能再上台阶,取得更多的成果。
肖贵清作主题发言
日本名古屋大学-中创碳投碳中和联合实验室主任、教授薛进军通过视频会议作题为“国际气候治理的话语体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发言。薛进军通过分享cop28会议取得的成果,分析国际气候变化与碳排放趋势,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话语权的新课题和建议。他认为,中国可以通过地缘政治重建、提升软实力、展示气候雄心、加强能力建设、培养能够在国际上发声的人才、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绿色融资等来提升国际气候治理的话语权。他指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光伏产业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向国际输送了70%的产能,促进了全球的减排与绿色发展,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国故事,应该很好地总结和讲述。薛教授还提出了一个跨越式的经济发展与能源转型的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超越煤炭与高污染发展阶段直接跨越到绿色能源和零碳排放阶段。推动国际气候治理和绿色零碳发展,中国在这方面可以有大作为。
薛进军通过视频会议作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作题为“关于构建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的主题发言。李玲高度评价了胡鞍钢教授带领团队在国情研究领域所做出的持续贡献。她认为,国情研究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她指出,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国情研究传统,但在国际体系中,中国的话语权并不强,存在被西方主导的问题。单纯依赖gdp和人均gdp等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状态。她特别强调,中国学者应当有自信,在进行中国国情研究时借鉴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中国化的经验,将理论落地,使之接地气、大众化、本土化,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体现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全面反映中国的发展和国情。
李玲作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教授作题为“提升国家形象,构建话语体系”的主题发言。他指出,长期以来,提升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面临着两重困难。一方面,中国在话语构建方面长期受到西方学术体系影响,针对中国的经典解释往往都是基于大量西方文献和西方学者的观点和概念。另一方面,中国在话语传播方面长期受到西方媒体系统制约,一些西方学术期刊也存在着歧视和偏见,限制了中国学者的影响力。朱旭峰指出,提升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提升学者自身学术底蕴和研究能力,要贡献基于事实的观点和证据,要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要加强媒介传播和国际对话。中国学者下一步应该做的是,用学术研究给世界一个“解释”,用自主的知识、理论和话语体系解释国内外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国别研究。
朱旭峰作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华作题为“以‘三源汇流’路径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主题发言。王亚华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存在三个“不相适应”:与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经济社会不相适应,与迅速崛起的中国全球地位不相适应,与日益增长的大国自信不相适应。他以集体行动理论作为案例,指出该理论在国内研究仍处于本土化的阶段,还没有上升到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层面。他提出,未来的关键在于整合三个主要来源: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智慧、融入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拓展国际前沿理论认知。用“三源汇流”的思路推动知识创新,这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路径。
王亚华作主题发言
下午的研讨会由周绍杰主持。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改革开放史研究所所长陈薇作题为“着力构建改革开放历史知识体系——中改院建设中国改革开放数据库的案例实践”的主题发言。陈薇认为,改革开放史是国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十余年来,中改院着力建设全国首创的中国改革开放数据库、建设中国改革信息服务平台、开展抢救性口述改革历史人物访谈和实物资料收集,努力开展构建改革开放历史知识体系的实践。陈薇认为,收集丰富可信的史料仍然是第一步基础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做好数据库建设工作。她表示,中改院希望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加强合作,共同探讨和推进改革开放史研究,为中国改革开放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陈薇通过视频会议作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作了题为“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目标、方法及路径”的主题发言。她指出,尽管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军事、科技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国际话语权并未获得同步的提升,我们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被人阐释、被人误解、被人妖魔化,话语体系仍然处于边缘当中,尚未形成世界主流和获得应得的国际影响力。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需要向世界讲清楚中国及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问题;说明白中国与世界、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与西方一些国家靠殖民掠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刘英指出,构建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者缺一不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为重要基础,话语体系为上层建筑,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牢固筑起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稳定的三角支撑。
刘英作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作题为“中国的科技强国之路”的主题发言。陈劲提出了科技创新的四个关键方面:科学强国、技术强国、创新强国和科技发展条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陈劲指出,中国在科学强国和创新强国维度上表现较为优异,但当前中国在技术强国和科技发展条件两个维度上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科技发展条件与美国的差距相对较大。加大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和增加经费是助力国家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他认为,中国创新研究者要引领世界创新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未来中国科技创新的方向。
陈劲作主题发言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人事选举委员会主任委员葛海鹰作题为“突破西方话语‘茧房’ 重塑中华语境体系”的主题发言。以“西方文明中心论”形成的西方话语体系,从哲学和宗教两方面都是排他的、唯我为一的,所以也就形成了西方话语“茧房”,甚至是西方文明“茧房”。西方用这种“茧房”思维框定其他文明,同时其自身也被限定在这“茧房”之中。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首先必须突破西方话语“茧房”的束缚。葛海鹰指出,重塑中华文化语境体系,要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要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要将中华文明的精髓更系统地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生活中;要将中华文明精髓不断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中;要抓紧构建中华文明背景下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葛海鹰作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作题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自主知识体系”的主题发言。周立介绍近年来围绕国情研究和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做的一些研究。周立以山西大宁购买式造林为例,说明“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背后的理论体系。周立将大宁县的实践总结为“2233”模式,即两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化(价值生态化和生态价值化)、三级市场建设、三治(以县乡村三级治理,促进村级“三治结合”)。周立指出,同时建立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和三种经济模式,是有可能破解“绿水青山难以变成金山银山”这一难题的。
周立作主题发言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王绍光作题为“只有自觉,才能自主:关于构建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的主题发言。他指出,要建立自主知识体系,首先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自觉,一个是自信,而自觉和自信是连在一起的。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既需要“破”,也需要“立”,要有“破”的自觉和“立”的自信。王绍光认为,西方的学问存在狭隘性、片面性、误导性和颠覆性,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批判性地“破”。在“立”的方面,王绍光提出了建立自主知识体系的四个理由:悠久的文化、宽宏的视野、丰富的经验和傲人的成就。这样我们就有基础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他看来,这个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有几个阶段:形成自己看法、形成独特看法、形成系统化的独特看法,最终形成系统的、独特的、统一的看法,即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体系。
王绍光通过视频会议作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恒作题为“哲学社会科学有组织科研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主题发言。杨永恒指出,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时代使命是努力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中国的发展经验理应与世界分享,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永恒指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要在充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规律和教师学术自由探索的基础上,聚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瞄准学科重大基础理论、学科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大有组织攻关力度,力争实现重大突破。
杨永恒作主题发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珉作题为“从长期主义视角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题发言。刘珉介绍了该主题的研究背景、长期主义及其特征与经济学基础、理论框架、改革核心、改革进程等。他认为,学术界在林地产权的理想模式和创新形式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他总结了集体林权制度的重要特征,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长期主义,认为下一阶段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三权分置”是基础、保护林农权益是根本、市场发挥作用是导向、政府统筹协调是保障。
刘珉作主题发言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会理事温军作题为“如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的主题发言。他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温军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关键就在于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温军认为,围绕主线抓好“五大”体系建设,要推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实践创新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实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温军作主题发言
最后,胡鞍钢作总结发言。他指出,中国的伟大实践为国情研究提供了土壤和素材,国情研究也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要求。他强调,我们在走好自己的学术之路的同时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更加自觉地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讲授给同学们。胡鞍钢特别强调创新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提出国情研究要为国家的治国理政作出学术界应有的贡献。
胡鞍钢作总结发言
鄢一龙、周绍杰分别主持上午、下午的研讨会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供稿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