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中国电子数据治理工程联合研究院院长
2023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中国”就是新时代中国的国家信息化,是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数字化。那么这个宏大的国家战略,给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将来带什么样的改变呢?
无需东奔西跑,大数据助力
原地结婚、原地办户口迁移
6月1日,在上海工作的郑旖旎和范伟杰在上海领到了结婚证,在此之前,老家分别在安徽和浙江这对新人一度想折回新郎老家合肥领证,请假条、车票都已备妥。幸运的是,从6月1日起,上海开始试点婚姻登记跨省通办,他们不用奔波回老家,可以“原地结婚”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有4.93亿人处于“人户分离”的状态,流动人口中15岁至35岁的人员占70%以上,适婚人员占到了绝对比例。但根据2003年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婚姻登记必须在一方户籍地办理,这让一些外出工作、生活、学习的适婚人员不得不 “为爱奔波”。
为了解决“人户分离”的准新人们回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不便的问题,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21年6月1日起至2023年5月31日,在辽宁、山东、广东、重庆、四川等省市开展结婚、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2023年6月,这一试点范围扩大了到了21个省份,覆盖中国总人口的78.5%。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近年来,随着包括身份证异地申办、车辆信息变更“跨省通办”在内的一系列政务改革举措接连推出,异地办事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方便程度不断提高。
福建泉州人蔡女士搬到重庆生活已经十三年了,今年为了解决孩子的入学问题,计划把户口从老家迁到重庆。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个流程相当繁琐。申请人需要向迁入地公安机关提出落户申请,待迁入地公安机关批准迁入后,申请人再拿着准迁证,回到原户籍,迁出地再开一张迁移证,拿回迁入地办理落户手续。整个流程下来,办理人需要往返两地、至少跑4次派出所。
但让蔡女士意外的是,她在重庆市渝中区公安分局大阳沟派出所办理起来又快又简单,各种资料交上去之后,第三个工作日就接到了民警的电话,让她去取新的户口本。
为了实现群众在一个窗口就能申请、办理所有事项,窗口民警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办事人的“全权委托人”,只要办理人提供的信息、材料、证件齐全,窗口民警在受理了户口迁移的业务后,就在网上与原户籍派出所进行协作办理。
重庆市公安局警令部副主任 民生办主任 黄崇斌 :只能最多跑一次。基于这个次数的设计,我们就倒逼流程,有可能他原来有的相关资料遗失了或者损毁了,我们现在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动跨部门的证照电子化和共享。
数字化共享,让数据在各个部门之间能够有效、安全地流转起来,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他们跟卫健部门共享婴儿出生证明,跟民政部门共享婚姻登记证明,下一步还要共享房屋产权证,将来群众迁移户口只需提出请求,就不需要再提供这些材料。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孟庆国认为,数字化正在对社会治理的目标、体系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重塑。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孟庆国:它可以使社会治理更加普惠、更加公平、也更加高效,依托不断呈现的大数据,使得这种决策突破原有的经验式的方式,依靠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使得决策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容易满足基层民众的诉求,也能够更好地回应民生的一种期盼。
民有所呼,数有所应。随着政务数据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跨系统、跨业务的融合对接和共享共用, 各地“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最多跑一次”正在加快推进,让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善着营商环境。
5月29日,“上海企业登记在线”网上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这个在线登记平台是全国首个集内资和外资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全周期”登记业务于一体的在线登记平台,通过“一个入口”实现企业登记全程网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只需一次登录,就能同时查询名下所有登记业务,一次签署需要电子签名的所有文件,大大提升了登记效率。
而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出口退税无纸化业务试点推广地区,“单一窗口”出口退税无纸化业务办理量,已连续5年全国第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出口退税申报功能将企业备案信息、报关单数据、退税申报等多种功能进行整合,实现了数据跨部门共享,企业无需向多个部门重复填写申请,大幅简化了企业申办流程。
某招标代理公司总经理 张燕然 :所有的文件现在都可以实现网上一键上传,最快的十几秒就可以完成申报操作。跟以前相比申报效率提高了30% 。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孟庆国:这一轮的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就是数据,数据里面核心面临的问题就是要破除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共享的问题。由于我们之前走过了一个业务主导,或者说部门主导,也可以说是项目主导数字化发展的一个路径,它必然带来了这些系统平台的一个分散化。我们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数据开展治理,在推进技术平台建设的同时从各种立法、制度性规则的建立和完善的角度来同步得到推进。
数字赋能、云上共治
“智慧大脑”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
在四川省广汉市连山镇石梯村,大到修路装灯、询问大病救助,小到有人乱扔垃圾、树枝挡路等,大事小情都可以放到“村级事务管理平台”上接受老百姓的监督和评价,让基层群众实时掌握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变化,扩大了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2022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的通知》,旨在全国范围内助力乡村治理骨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才培训工作。而“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就是“耕耘者”振兴计划落地实践中的产物。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入驻34079个村庄,服务村民450多万人,截止到2023年6月,已在广汉全市120个村、社区落地生根。
从 2012到 2022 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 78 位上升到 43位,是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地市、县级全覆盖,乡镇覆盖率达 96.1%。数字化的治理工具正在有效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2019年,德清在浙江省率先上线“数字乡村一张图”,它聚焦乡村治理中的人、财、地要素,完成对乡村“山水林田湖草”以及“人、地、物、事”全要素的“数字化重构”,通过归集58个部门近300类基础数据,实现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目前已覆盖全县137个行政村。
德清县宋市村启用“数字乡村一张图”后,全村395名慢性病患者的信息资料全部进行统筹入库,每位患者每次的检查数据都会实时上传,家庭医生可以通过手机端、电脑端查看慢病患者的随访、复查、用药等各类信息。
“数字乡村一张图”不仅让慢病管理“快”了起来,更加快了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塑。宋市村年满88周岁的老人可以享用一顿“免费午餐”,这与家庭“幸福指数”息息相关。
如今,在德清县的每个行政村,电子大屏上的“数字乡村一张图”成了标配,实现了对村情民生的“全天候监测、多维度记录”。在宋市村的“数字乡村一张图”中,“清廉乡村”把村级工程、劳务用工、村级采购、资产资源、用印管理、监察监督等村级事务全部纳入相应板块管理,确保小微权力的规范运行。
让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对基层权力进行有效监督,杭州市萧山区蹚出来的,则是“智慧印章”的新路子。杭州萧山区共有500多个村庄和社区,在基层困扰群众的难题之一就是去村里盖章。由于担心印章会丢,也担心有人乱盖章,勤里村的村委会主任陈策在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三块村里的印章装在自己的口袋里。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勤里村率先试点了“智慧印章”,用数字化的手段把印章管起来。村民只需要将需要盖章的文件拍照进行上传,自己在手机上进行审批之后,村委会的任何一位干部都可以帮助村民盖章,不需要他亲自在现场。
盖章的文件和相关信息在萧山区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上都可以进行溯源。平台会对不规范的盖章行为进行记录和预警。
浙江某软件公司工程师 童立:在后台我们能掌握所有用印的数据,如果是有潜在的风险用印的,会明显看到原始文件跟盖章后的文件有差异性的地方,我们会用红色的标识来做一个区别对待。
如今,义桥镇26个行政村和社区全部用上了“智慧印章”,整体用印量相比之前上升了90%,村民平均盖章时间也从以前的36小时缩短到了现在的5分钟。“智慧印章”也在杭州萧山区普及推广来开,累计印次数11.48万次。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孟庆国:这个平台一旦形成,在面对基层治理的各种风险、各种利益的协调沟通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个抓手。它既能够让普通民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也能够对管理过程进行监督。通过这种村务公开,让基层权利的运行在一个公开的或者阳光的环境下,能够塑造出基层治理新的风清气正、规范高效。让老百姓充分认可基层治理的创新方式,数字化我认为是功不可没。
本文转载自“经济半小时”,内容有部分修改
供稿丨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